※評鑑的
目的在哪?
評鑑最困難的地方,在於建立一個觀點。作為一個研究者,基本的立論點,因此常常很多人在設計完問卷之後,整個問卷的構面,是從理論討論出來的,常常會影響到你探討題目的面向。
舉例而言,氣候保護的問題,你問的問題,可以顯示你是關注水的汙染、土地的汙染等等。問卷一定會找到說,如果台灣現存的環境教育,應該在哪個面向,從這裡面,你的觀點如何建立。你要建構問卷,你想要的觀點是什麼?有些人或許我們到目前為止,找到議題如果立刻建構問卷,是無法問出答案的。任何問卷任何評量,應該要有文獻探討完,在開始建構問卷,觀點的建構是由於文獻中找出來的。
※研究中有三個命題:
一、把困難變簡單。
量化、指標、面向。找尋過去測驗的模型。
二、把簡單變成有深度。
當你問了這一題題目,必須指出他的理論背景是什麼?當一次問卷的考試出來,我總是覺得別人比我聰明的多。
三、讓有深度變成有趣。
研究中,可以從理論模型(例如:科技接受度),把它轉換成評鑑指標,例如:焦慮問卷。考試焦慮量表。
我們如何撰寫一個別人覺得有趣的評鑑報告,如何可以克服考試緊張。哪些人是可以克服考試緊張呢?這部分,與你過去的學術關聯不大,反倒與你過去的社會接觸脈絡的關聯度有關。從這個角度來看,必須了解到,等到寫報告時,都是脈絡。
把三個面向湊在一起(研究問題),例如spss,其他都很簡單。
口試中,研究發現和研究結論有什麼不同?研究發現有45%學生.....有55%學生..。研究結論,還要解釋現象,而推出的結論。跑spss出來時,要想想你花如此多的時間,之後到底有什麼樣的結論。只不過是透過統計數據去支持你的觀點。
你去發表,就是在講一個故事,從發現現象到得到什麼樣的答案。你不能發現現象而結束現象,任何一個研究,你一定是從研究中找到自己的立足點。
找文獻探討,你會發現有些東西你可以放在第二章,加越多觀點,你的觀點會更集中,更有說服力,支持你的各種論點。
畢不了業的人,因為他太過認真,發現一個曠世鉅作,一直發現別人已經做出來的。
有些人想要找別人沒有發現過的,做研究,不在於找出世界上不知道的事,而是在於找出
你自己不知道的事。此問題點,反倒是很認真的學生,就很慢畢業。反倒是火燒屁股,一個學期就可以畢業。
論文口試忌諱
不能和口試委員或指導教授吵架。
你只要能夠說出學者如何說的,除非你找不到重量級的教授幫你檔。加入他們團隊觀點,延伸他們的想法"教授沒教的事"中有說。
※做研究要有自己的論點。找不到就要看書,去批判他。
案例:地理教學過去常常要死背,所以地理實查會不會讓學生對地理更有興趣,可以幫助學生學習。
數位所上的學生:畢業一定要作和數位學習相關的題目。例如:數位學習、網路測驗、工具面、實務面
數位所和教育所不同處,我們沒有30-50年的文獻。
寫作是讓你的思想(思考)持續的(活動)歷程。透過說故事寫作,能夠讓你持續寫下去。
寫論文很簡單,只要拿A4紙,用手寫幾行字,然後拿去找教授。就可以開始找教授了。寫作要好看,要有
故事性。把想的東西寫下來,要能夠轉換成
故事。
對於部落格,你究竟知道哪些事?
對於部落格,你還可以做哪些事?
最後老師的希望,藉由
說故事,作
期末的評量,期末,希望我們告訴老師一個故事,此故事不是直接拿部落格的來說,而是,
找出一兩個論點。(其實論文也是,只要有一兩個論點就可以做出囉!!)
下周希望做共識評量?之後會交檔案如何評量
HM心智圖如何評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