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模
中央大學有一篇文章「腦與教育」
web1.0到web2.0就是典範的移轉
第三章實驗設計
什麼是研究設計?
*準實驗設計是什麼?
是一種立意取樣,以班級分組做實驗,無法隨機取樣的。
實驗設計樣本一般都是隨機取樣。
*自變項:自己會改變的。原有的變項,基本資料、背景變項,例如性別(男生和女生)、年齡、學歷
一組自變項為單因子,兩組自變項為雙因子。
*依變項:隨著自變項而變的變項。就是實驗的結果。例如考試、學習成效。
例如
實驗組:facebook交作業,學習態度有改善嗎?成績有變嗎?
對照組:紙本交作業,學習態度有改善嗎?成績有變嗎?
實驗 | 男 | facebook | 考卷 | 成績1 | 成績5 |
女 | facebook | 考卷 | 成績2 | ||
對照 | 男 | 紙本 | 考卷 | 成績3 | 成績6 |
女 | 紙本 | 考卷 | 成績4 |
總成績實驗組和對照組有差嗎?
實驗組男生對對照組男生?
實驗組女生對對照組女生?
第三章第一頁要有實驗設計圖(寫出自變項和依變項,中介變項)
控制變項:一次只調一項地方,其他地方控制住,控制變項就是控制好整個實驗的環境。假設實驗組和對照組都用電腦打字,鍵盤、螢幕大小要一樣。一個是上完體育課去電腦教室,另一組是上完數學課去電腦教室。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安排的人,不同人就沒有控制變項。
中介變項
在中間產生變項,不會影響實驗結果的變項。
研究設計中有研究架構和研究流程。
研究架構:就是自變項、依變項或是中介變項。可以用一個圖呈現。
研究流程
研究對象:
實驗組 | 對照組 | ||
男 | 22 | 24 | 46 |
女 | 28 | 26 | 54 |
50 | 50 | 100 |
等組、不等組:實驗組和對照組盡量人數接近。
研究步驟:
可以用流程圖呈現。如果中間研究有改變只要改圖就好了。
量化也是。
研究工具:
例如本研究使用自編之工具。本研究做威廉氏創造力量表。是自行開發的,還是用既有的量表。
分析工具:
本研究採用SPSS 12.0。
質化研究
研究對象:研究5人,這些人教學年資分別為...。
期刊文獻
第一章 前言(introduction)
第一段最後把研究問題和研究目的寫出
第二章 文獻(review literature)
第三章 研究方法(method or methodology)
第四章 結論(conclusion)
第五章 參考文獻(reference)
作業
1.找一個雙因子研究設計的論文寫出自變項和依變項 對照論文標題
2.數位原生和數位移民是什麼?
數位原生(Digital natives)和數位移民 (Digital Immigrants)這兩個用語是從Dr. Marc Prensky在2001發表的Digital Natives, Digital Immigrants這篇文章而來。
數位原生(Digital natives)
一出生就活在電腦、網際網路世界的一代,從小在鍵盤上打字,字對數位原生來說,是打出來的,不是用寫的。
數位原生的定義為1980年代以後出生的人,他們生長在一個充滿科技的世代,他們習慣同時處理許多事情(所以數位移民們都認為這些學生較不專注);他們偏好主動探索,很少聽收音機、不看報紙,但是愛看電視更愛網路;他們99%有手機,常用簡訊,喜歡觸控螢幕、儲存大量音樂,喜歡圖像的說明;他們的特色是即時性、個別性、互動性、虛擬性、參與性、多元性、控制性。
數位原生代喜歡個別化的事物,希望所有都是即時的,也是互動的;他們可以生活在虛擬和現實之間,而且喜歡參與所有事務,喜歡集體行動或共同參與,但也喜歡展現自我;他們喜歡特別喜歡視覺跟影音,也喜歡探索、更喜歡立即回饋。而他們不喜歡獨自作業、默默承受,及受他人主導;不喜歡制式、沒有變化;不喜歡文字及靜態聽講和延遲回饋。
數位移民 (Digital Immigrants)
指的是出生在電腦已經發明的時代(1980年代前),但是卻還沒有數位科技環境的時代。相對於數位原住民,他們成長在單純、可預測的、穩定的、低科技的的環境;他們像是從另一個時空來的人,所以稱為數位移民。
在數位國度裡,數位移民難免會說著帶有口音的數位語言,而且內心充滿掙扎,尤其是遇到新的科技或做事的新方法,還是無法擺脫舊思維的移民。數位移民不僅思想和生活模式都和下一代不同。諸如:不會上網查資料,可能還要參考字典、百科全書;告訴朋友網站名稱還要打電話;
從類比過渡到數位時代,造成產業斷裂,而這兩個世代,直可說是天壤之別的不連續世代。上一代的父母可以用自己的成長經驗來教育小孩,我們可以稱之經驗傳承。可是對下一代的數位小孩,做父母的自己的生活學習與成長的環境,與孩子截然不同,根本不可能將過去的經驗傳衍給下一代,反而還得向下一代學習。
數位移民是被迫進入數位國度,對未來茫然、甚至難以預測。做為數位移民要認命,要學習新國家的數位生活工具,要向數位原住民請教、學習。
資料來源:
100年1月5日。數位原生(Digital natives)和數位移民 (Digital Immigrants)。隨意窩xuite。引自http://blog.xuite.net/kc6191/study/3360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