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9日 星期三

991229數位學習研究方法上課筆記

談到學習
基模
中央大學有一篇文章「腦與教育」
web1.0到web2.0就是典範的移轉
第三章實驗設計
什麼是研究設計?
*準實驗設計是什麼?
是一種立意取樣,以班級分組做實驗,無法隨機取樣的。
實驗設計樣本一般都是隨機取樣。
*自變項:自己會改變的。原有的變項,基本資料、背景變項,例如性別(男生和女生)、年齡、學歷
一組自變項為單因子,兩組自變項為雙因子。
*依變項:隨著自變項而變的變項。就是實驗的結果。例如考試、學習成效。
例如
實驗組:facebook交作業,學習態度有改善嗎?成績有變嗎?
對照組:紙本交作業,學習態度有改善嗎?成績有變嗎?
實驗
facebook
考卷
成績1
成績5
facebook
考卷
成績2
對照
紙本
考卷
成績3
成績6
紙本
考卷
成績4


總成績實驗組和對照組有差嗎?
實驗組男生對對照組男生?
實驗組女生對對照組女生?

第三章第一頁要有實驗設計圖(寫出自變項依變項,中介變項)
控制變項:一次只調一項地方,其他地方控制住,控制變項就是控制好整個實驗的環境。假設實驗組和對照組都用電腦打字,鍵盤、螢幕大小要一樣。一個是上完體育課去電腦教室,另一組是上完數學課去電腦教室。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安排的人,不同人就沒有控制變項。
中介變項
在中間產生變項,不會影響實驗結果的變項。
研究設計中有研究架構研究流程
研究架構:就是自變項、依變項或是中介變項。可以用一個圖呈現。
研究流程
研究對象:





實驗組
對照組

22
24
46
28
26
54

50
50
100
等組、不等組:實驗組和對照組盡量人數接近。
研究步驟:
可以用流程圖呈現。如果中間研究有改變只要改圖就好了。
量化也是。
研究工具:
例如本研究使用自編之工具。本研究做威廉氏創造力量表。是自行開發的,還是用既有的量表。
分析工具:
本研究採用SPSS 12.0。

質化研究
研究對象:研究5人,這些人教學年資分別為...。


期刊文獻
第一章 前言(introduction)
第一段最後把研究問題和研究目的寫出
第二章 文獻(review  literature)
第三章 研究方法(method or methodology)
第四章 結論(conclusion)
第五章 參考文獻(reference)

作業
1.找一個雙因子研究設計的論文寫出自變項和依變項   對照論文標題
2.數位原生和數位移民是什麼?

數位原生(Digital natives)和數位移民 (Digital Immigrants)這兩個用語是從Dr. Marc Prensky2001發表的Digital Natives, Digital Immigrants這篇文章而來。
數位原生(Digital natives)
一出生就活在電腦、網際網路世界的一代,從小在鍵盤上打字,字對數位原生來說,是打出來的,不是用寫的。
數位原生的定義為1980年代以後出生的人,他們生長在一個充滿科技的世代,他們習慣同時處理許多事情(所以數位移民們都認為這些學生較不專注);他們偏好主動探索,很少聽收音機、不看報紙,但是愛看電視更愛網路;他們99%有手機,常用簡訊,喜歡觸控螢幕、儲存大量音樂,喜歡圖像的說明;他們的特色是即時性、個別性、互動性、虛擬性、參與性、多元性、控制性。
數位原生代喜歡個別化的事物,希望所有都是即時的,也是互動的;他們可以生活在虛擬和現實之間,而且喜歡參與所有事務,喜歡集體行動或共同參與,但也喜歡展現自我;他們喜歡特別喜歡視覺跟影音,也喜歡探索、更喜歡立即回饋。而他們不喜歡獨自作業、默默承受,及受他人主導;不喜歡制式、沒有變化;不喜歡文字及靜態聽講和延遲回饋。
數位移民 (Digital Immigrants)
指的是出生在電腦已經發明的時代(1980年代前),但是卻還沒有數位科技環境的時代。相對於數位原住民,他們成長在單純、可預測的、穩定的、低科技的的環境;他們像是從另一個時空來的人,所以稱為數位移民。
在數位國度裡,數位移民難免會說著帶有口音的數位語言,而且內心充滿掙扎,尤其是遇到新的科技或做事的新方法,還是無法擺脫舊思維的移民。數位移民不僅思想和生活模式都和下一代不同。諸如:不會上網查資料,可能還要參考字典、百科全書;告訴朋友網站名稱還要打電話;
從類比過渡到數位時代,造成產業斷裂,而這兩個世代,直可說是天壤之別的不連續世代。上一代的父母可以用自己的成長經驗來教育小孩,我們可以稱之經驗傳承。可是對下一代的數位小孩,做父母的自己的生活學習與成長的環境,與孩子截然不同,根本不可能將過去的經驗傳衍給下一代,反而還得向下一代學習。
數位移民是被迫進入數位國度,對未來茫然、甚至難以預測。做為數位移民要認命,要學習新國家的數位生活工具,要向數位原住民請教、學習。


資料來源:
10015日。數位原生(Digital natives)和數位移民 (Digital Immigrants)。隨意窩xuite。引自http://blog.xuite.net/kc6191/study/33600318

2010年12月22日 星期三

991223數位學習研究方法

第一章 研究背景、動機、假設、名詞定義、結構
第二章 文獻探討review of literture
為何有文獻探討嗎?因為前人有做過因此有研究價值、站在巨人肩膀。如果找不到前人有類似的研究,就是創新。

※「典範」paradigm-
關鍵字可打研究典範或教育典範。
庫恩kuhn社會科學學家寫一本書「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
http://www.jstor.org/stable/2183664
針對現象去解釋理論經由驗證成為學理、知識,找出現象規律的理論,稱為定律。而定律是恆久不變的。有兩個變項存在,一個是現象,另一個是驗證。現象會不斷的出現,逐漸累積為知識。新的現象出現,我們無法解釋,只好找新的理由解釋,就是一種典範的轉移。
例如:牛頓三大定律、地心引力、
哥白尼發現天上星星繞著轉應該很準時,但是有時時間快有時慢,發現地球會轉。
海水是平的,有一個盡頭會掉下去。之後哥倫布發現地球是圓的,當他航海找到地球是圓的理論的現象。
愛因斯坦相對論(光速)對牛頓的理論提出新典範的轉移。
現象是演進式,當我發現現象就不斷的建構理論。典範的移轉,舊典範還是有價值的。文獻探討就是要把典範,從開始到最後整理抓住主軸。所有的研究都在推翻舊有的典範,他們發現新的典範,推翻舊的典範。典範的移轉是非常快的,可以看思潮改變的次數。

例如
介紹WEB2.0,就要從WEB1.0到WEB2.0的演進。
Gadner多元智能要先講智力測驗
談教育演變,要提到皮亞傑。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可以找到很多的資料。例如美萱學姊的GS,就會提到林老師的研究。你找到的論文,裡面一定有參考文獻,就可以再去看參考文獻的文章。Journal期刊的文獻參考,一定可以找的到。

※e-learning文獻找是Jay Cross提出。就可以找到e-learning1.0到e-learning2.0。
※合作學習文獻找:Johnson& Johnson & Holubec, 1987 & 1990
※多看文獻
多看外文的文獻。
※數位學習科技畢業的文獻探討,一定要有數位學習。而如果你的主題是合作式學習、情境式學習、評量,就要在文獻探討中寫出相關的研究。
※教育而言,分為教育心理學(例如皮亞傑、杜威)、教育思維(例如數位學習)、社會學(例如)
我的研究的研究方法可以寫和別人不同,可以說我的研究方法、新的理論、平台的技術有突破,或是我是結合前人的研究方法、理論、技術。
※學習來說社會學是課程(教學安排、考試作為學習評量)、心理學是動機(態度量表)。做研究的測驗有心理測驗、考試。

※文獻探討寫的技巧
1.前面的研究都堆砌好,在寫總結。
2.還有像說故事一樣,用不同的學者來寫文章的架構。


文獻探討補充資料(引自周文欽,民93)
※文獻探討的意義
針對某一主題持續蒐集和其有關的重要圖書文物資料,並加以整理、分析、歸納、評鑑、與彙整的歷程。
※文獻探討的目的
1.         決定研究題目與問題
2.         避免重複他人的研究(修正該問題或研究設計)
3.         選取理想的方法
4.         與先前的研究結果相互比較
※文獻的種類
1.         初期資料:又稱為第一手資訊,是研究者所提出原始和獨創的研究成果。
2.         次級資料:又稱為第二手資訊,是對初級資料加以分析、比較和彙整後所提出的綜合性資料。
※文獻的來源
1.         工具書:索引和摘要
2.         期刊:包括報紙和雜誌
3.         專書:屬於次級資料,最具參考價值的是專書的參考書目、專用詞彙及索引。
4.         學位論文

※文獻探討的步驟
1.         提出問題敘述
2.         查找並閱讀次級資料
3.         選擇工具書或資料庫
4.         化問題敘述為查找語言
5.         進行查索
6.         閱讀適切的次級資料
7.         摘記並彙整
8.         評論文獻資料


※文獻探討寫作要點
一、正
1.Kuhn認為"社會科學知識是演化的"(1971,p26)---直接引用必須寫第幾頁。
2.Kuhn對於典範研究 的探討提出"社會科學知識是演化的"
3.Kuhn(1971)提出"典範移轉的學說概念"--
4.典範移轉是"定義",常發生於"....."。
5.典範移轉找各家說法,再把它寫在一起。
6.原文轉述用自己的話說出,就不必寫第幾頁(加出處、不加頁碼)
7.完全自己寫不必加引用。引用別人的文章中文最多14字,英文是最多7個字。
8.轉接詞。可以多參考著名期刊中的寫法。
9.客觀。如:我認為不能寫。
二、反:
1.然而根據國內學者黃光國發表於1983年論文指出典範移轉並非常見於中國社會科學研究
三、合:
多位學者同意(不同意)上述論點(A某、B某、C某)。

論文的前面先寫了以前的研究,最後講的是自己最想要用的。
標點符號句號可用多一點,不要太多逗號,更不要用太多的分號。

※作業
1.找文獻中英皆可,找有三段論的。然而however、in the other way、pointed out、(首先、其次、最後)。練習句子。


教師接受評鑑前必須先準備符合評審內容與標準之教學服務檔案,做為評審委員進行評鑑的佐證資料。
然而傳統上檔案的建立與蒐集,以書面紙本資料為主。長期大規模實行後,易形成資料蒐集、儲存、使用與管理上的困難(張基成、童宜慧,2000;盧雪梅,2001),不僅造成教師在準備檔案時的困擾,且在送交至相關人員手中,可能因資料龐大、型態多樣化,不利於傳輸或複製檔案(李新民,2000)。
伴隨資訊科技的發達與普及,不但解決保存大量資訊的問題。藉由數位化的處理,更可以整合靜態資料(文字、圖片)與動態資料(影像、動畫、聲音),以多媒體的形成來呈現其檔案(張基成,2001Alphabet Superhighway, 1998; The Primary Sources Network, 1997),讓教師在建立、保存與管理檔案的過程中更為便利。

2.平時可多練習句子連接詞,每個段落的組合,利用現在不忙可以多練習。

資料來源
周文欽(93)。文獻探討。載於林敬堯(主編),研究方法:實徵性研究取向。(76-7981-828892-9395-100) 。臺北市:心理。
張琬翔、潘文福(民97)。網路化教師評鑑檔案系統之研究——以花蓮教育大學為例。花蓮教育大學學報,2733 -68

2010年12月21日 星期二

991208數位學習研究方法

991208數位學習研究方法
1. APA格式(林天佑)─有APA第五版、APA第六版。
2. 引用文獻
3. 分析論述

※Jay Cross數位學習
數位>數位平台行動學習
學習>認知心理學
評量>老師下學期會開

論文:寫作是學生的責任。
老師說希望我們畢業時的論文,老師不用幫我改論文。

好用軟體prezi
學姊教材放在http://140.126.22.3/~u9315072/prezi.rar
官網http://prezi.com
文章:學習生涯有如可帶走的盛宴
關鍵字:張忠謀、終身學習、或學習生涯
網址:http://www.wretch.cc/blog/tjuku/6052270
http://tw.myblog.yahoo.com/jw!5Eejc8SRGAWlp_HrfMom_m7.RNB.Atw-/article?mid=4407
http://www.wretch.cc/blog/yuei222/2365008
作業:以文章當素材把它改寫
這兩個禮拜會提供素材,讓我們寫出來,延伸自己的部分。一句話寫一段,很快的就會有自己的文獻。

終身學習必須是有紀律有計畫有目標的。
大文豪海明威說:「年輕時住過巴黎,它會一生跟著你,有如一場可帶走的盛宴。」
下一句自己寫。。。。
中國古語常說的「活到老,學到老」,並不是我認同的終生學習。
下一句自己寫
我認為。。。。


資料來源
張忠謀(民99 年12 月22 日)。學習生涯有如可帶走的盛宴。取自http://www.wretch.cc/blog/yuei222/2365008

2010年11月30日 星期二

991124數位學習研究方法

論文題目:把所有想要做的關鍵字寫出。關鍵字寫出名詞。名詞中有很多。例如:數位學習、教材開發、國小數學、國小學童…,將名詞寫出,加入動詞。
湊出幾個(三個)論文題目,去和老師討論。如果對那篇論文有興趣,可利用關鍵字,繼續找論文,想一個研究的題目。

※四頁期刊論文paper
摘要(中文摘要和英文摘要)
一、前言introduction:倒數最後一段,就是研究目的和研究問題。
l   前言(研究背景、研究動機)至少一頁半
n   「運用facebook建構社區社群網路社區粉絲團參與度研究」
n   「電腦支援合作學習對因數概念學習之研究」
n   前言可以寫
n   以這篇而言,因素概念學習一直是國小同學容易產生問題的地方。
n   合作學習強森和強森。
n   國小學童在數學上容易產生的困擾,包含….
n   每句話四到五句話。因此….。期刊論文中,文獻探討之前,就是研究目的和研究問題。
l   研究背景:可以寫大家公認很難寫的地方。
l   研究動機:較主觀。至少找一年文獻。
n   第一句話破題>潮流或趨勢(某人,2002)
n   引用一人或引用五六人的研究都可以。
l   研究問題:這個教材到底有沒有效?
l   研究假設:
n   是針對研究問題,做出可能的假設。假設此教材是有效的,你前後的分數有進步?
l   研究假定:(少人寫)排除不相關的變項。
n   當你在做電腦網路測驗的時候,假設時間不會影響學童的成績。把它當成一個變項。把外面的草叢聲當成控制的變項。
l   名詞解釋:
n   有兩種操作型定義和概念型定義。論文題目有用專有名詞,要在名詞解釋中解釋。例如:國小學生在本研究指的是高年級的學生。
l   研究範圍:想做的,能夠做得到的。本研究的研究範圍,只研究數學成績。
l   研究限制:就是研究中做不到的地方。例如:本研究有以下研究限制,創造力評量本研究用的是威廉式創意量表。

二、文獻探討review literature
l   寫論文,先到圖書館寫文獻探討,你找到書,這句書有一句話可以用,把那些文獻探討的觀念,鋪在桌子上,排列組合形成邏輯的思維,文章架構即出來。

三、研究設計research design
四、研究發現research finding/ result
五、研究結論 conclusion
六、參考文獻conference


小作業:去博碩士論文找關鍵字。
作業一:下禮拜作業:找幾個關鍵字,把別人的論文題目改寫,將它重新排列組合。把此題目的文章中的關鍵字,拿出來重新組合,變成新的題目。
改成自己想做的題目。
找一篇論文,找一本來可以印證。我們是研究者,我們希望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其他人比較不好反駁。
如何在別人文章中,尋找真珠,箴言。請你寫出能夠運用他所寫出來的。

論文題目:科學數位遊戲改編之繪本電子書閱讀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影響之研究
改寫
1.         科學數位遊戲改編之繪本電子書閱讀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問題解決能力提升之研究
2.         運用科學數位遊戲改編之繪本電子書閱讀教學於國小五年級學生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
3.         國小五年級學生使用科學數位遊戲改編之繪本電子書閱讀教學對問題解決能力影響之研究


作業二:並觀察Jounal其中一篇的研究架構是否有別於
中英文摘要 > 前言 >文獻探討 >  研究設計 > 研究發現 > 研究結論 >參考文獻
我找到的是
中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獻探討 > 研究方法與流程 > 實驗結果與討論 > 結論 > 參考文獻
作業三:
推薦文章~
王汎森:「知識份子別讓google取代」。回家找出重點。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5990415.shtml
說歷史意識─交通大學接班人的家庭作業(余英時博士) 。回家找出重點。
http://www.pac.nctu.edu.tw/Homework/
重點摘要說歷史意識。長短不拘。余英時博士做一個心得感想。把每一句話重新詮釋。例如通識教育在於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在他的後面寫出你自己的話,歷史學者余英時在通識教育中指出…….。根據余英時的觀點,通識教育最大功能在於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這是練習寫論文的第一步。

余英時博士提到歷史意識是一個精神上的指南針,指示我們每一個人怎樣去尋找自己的時空定位。祇有找到這一定位之後,我們才能真正肯定自己所追求的人生價值和意義,並為其實現而奮鬥。
我們要知道自己的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自己對自己的期許和目標,為了我們人生的目標努力去達成人生才會有意義。

「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其中一個最顯著的「幾希」便是永不息止地在生命中建構價值和意義。通過時間之流,每一社群所建構的價值和意義最後都連結成一片整體的網絡,這便是我們所說的「文化」。所以歷史意識和文化意識是互為表裡的,由時間和空間交織而成。
每個人要找到人生的價值,進而去發揮所長,找到人生的意義。個體連成群體,就是整體的文化。所以每個人都是非常重要的。
歷史意識中蘊藏著一種「溝通理性」(姑且借用Habermas的名詞),可以產生調節和再創造的作用。
我們透過不斷的溝通和協調,能夠不斷的改變和創造我們的歷史意識。
歷史意識祇有在一個完全自由開放的社會中才能將它的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相反的,在一個完全封閉的社會中,無論是極權型還是神權型,它則寸步難行。
我們的社會要自由開放,才能發揮我們的歷史意識。
作業四:用一個心智圖畫出Jay Cross相關。